本报北京9月4日讯今天,北京某晨报、北京某青年报发表内容大致相同的文章,对本报9月3日关于老山汉墓报道中的专家推论提出质疑。其实,本报报道的专家推论有证为据。
质疑中称,关于标有“东宫”、“阳宫”的文物至今尚未发现,实际上,文物的出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,耳杯与漆器残片在8月20日的电视直播中公众都曾目睹,只是一直没有公布上面的文字而已。不久的将来,事实会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。
质疑中还称,一位专家有言,已发现的墓中前室西南角的古尸的性别都没有辨认出来。其实,墓中已发现的墓中前室西南角的古尸骨架是比较完整的,只要是专家,通过仔细研究就能够辨别其性别,这用不了很长时间,也不是很难做到的事。古尸发现已有半月之久,所以有理由相信专家绝不会说这样的话。
另外,“金银平错”与“金银平脱”,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工艺,质疑中却将其混为一谈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专家黄展岳先生介绍,金银平错起源于东周时期,当时是在铜器表面装饰先刻上花纹,在花纹的凹槽中再填以金粉或银粉,或金银丝,将花纹缝填实、磨平。到了汉代,这种工艺被用于漆器的表面装饰,并且除了花纹,也出现了金银平错的文字,这在国内的汉墓考古中皆有发现。而金银平脱则是西汉时期用于漆器装饰的一种特种工艺,它是用很薄的金银箔片做成各种装饰纹样,用一种特殊的工艺“贴”在漆器上,而不是所谓的“镶嵌”。质疑中说金银平错“正确应该为金银平脱”,是以其昏昏,使人昭昭。
4日当天,本报收到了不少热心读者的电话。其中,一名读者在电话中说看到了相关的几篇文章,认为北京某晨报和北京某青年报9月4日所发质疑下笔随意。他相信事实终究是事实,今后的考古研究会再次证明这一点。